50年前的2月27日,美国和中国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与中国总理周恩来,通过谈判达成这份不同寻常的文件,描述了“重大变化和巨大动荡的国际形势”。作为另一重大变化和巨大动荡时代的领导人,如今的美中领导人有必要回顾前任的工作,并设计一个“新上海公报”。
国际公报通常平淡乏味,包括表达友善的声明,对协议的寻常致敬,对分歧含糊其辞。而《上海公报》颠覆了这种做法。基辛格给了中国人一份沉闷的草稿后,周恩来表示了反对意见。他说在现实中,两国存在重大分歧,应诚实地承认这些分歧。基辛格回忆说,经历了最初的惊讶后,他对这种既能谋求共识又能保护双方免受国内强硬派攻击的新方法感到欣慰。最后,一半以上的语句表述了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国际事务方面相互冲突的观点,但以一种奇特方式,分歧赋予了双方同意的那些主题更大的意义。同样重要的是,该文件提供了“未来十年美中关系的路线图”。
相比之下,过去十年,美中关系已下降到相互敌视、对抗和不信任的糟糕境地。但今天的敌意无法与1972年相比。当时中国是(美国)一个毫不掩饰的敌人,是美国战时敌方的物资供应国,是美国领导的秩序的反对者。
如果美中(现在)开启新谈判,那么其目标不应是恢复旧关系,而应是承认和管控分歧,通过威慑建立安全,确定共同利益并探索可能的合作。
有些人可能会怀疑,如今中国人感到越发的强大和自信,是否对一项新协议感兴趣。但北京已呼吁美国恢复基于相互尊重的非意识形态对话,批评华盛顿抱着“冷战思维”。此外,中国在国内和地区也面临经济和其他方面的挑战。
《上海公报》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出发点。双方都表示,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双方都呼吁“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50年后,华盛顿和北京需要跟上时代。美国可以推动里根总统的原则,即“核战争永远不会赢,也决不能打”。对关键网络基础设施的攻击可能也是如此。两国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先进导弹技术扩散方面有共同利益。两国都需具体说明认为世界应如何监测、研究、报告、应对人畜共患的病毒,都应提出如何实现从化石燃料向净零碳转变的承诺。双方还需要贸易互惠规则——特朗普未能增加(对华)出口,只是增加了成本,提高了价格,浪费了机会。美国将不得不决定其基本目标是为美国贸易争取中国开放,还是切断关系。
若中国降低关税,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等方面采取措施,那华盛顿也可提出降低关税。北京和华盛顿会在台湾问题上争执不休,但美国可借鉴1972年、1979年和1982年的公报,因为拜登已表示不会推翻过去的政策……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确保全球增长、韧性和发展方面存在共同利益。“新上海公报”应该照亮一条与中国既竞争又共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