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经7年、35轮,如期完成谈判、达成共识,在中欧建交45周年这一特殊年份更显意义非凡。专家指出,这是中欧双方7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深化中欧经贸合作的新开端。中国开放的步子越迈越大,未来将更多地参与高标准贸易与投资规则的制定,推动全球化健康持续发展。
聚焦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
“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介绍。
具体来看,平衡主要体现在,一是双方作出开放承诺的同时十分注重保留必要的监管权;二是双方既注重促进双边投资合作,也强调投资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双方致力于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达成了高水平的谈判成果。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
互利共赢主要体现在,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所有的规则也都是双向适用的,将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惠及中欧双方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此外,协定还包括可持续发展议题。“中方一贯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践行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述负责人说,“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纳入与经贸有关的环保、劳工议题已成为近年来国际经贸协定的重要特征。基于上述考虑,协定对与投资有关的环境、劳工问题作出专门规定,双方将促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处理好吸引投资与保护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的关系,并遵守相关国际承诺。”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双方将开展文本审核、翻译等工作,力争推动协定早日签署。此后,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序后生效。
为中欧双方带来新机遇
在当前世界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谈判如期完成具有非凡意义,对中欧企业是重大利好。
前述负责人表示,协定着眼于制度型开放。“高水平的市场准入承诺将为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高水平的公平竞争规则将为双边投资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市场准入方面,协定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形式作出承诺,实现与《外商投资法》确立的外资负面清单管理体制全面对接。欧方也在协定中对我承诺其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该负责人说。
此外,针对本身不歧视外资、但对企业设立运营造成重大影响的市场准入限制,双方还将承诺在大多数经济领域不对企业数量、产量、营业额、董事高管、当地研发、出口实绩、总部设置等实施限制,并允许与投资有关的外汇转移及人员入境和停居留。
公平竞争规则方面,双方立足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就国有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共识。
“在继RCEP谈成后中欧投资协定如期谈成,将给陷入困境的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动力,表明中欧两大经济体仍在坚持自由贸易方向,寻找相互开放带来的增长新动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中欧投资协定将会给中欧双方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和投资机遇,有力促进双方在投资领域的自由化便利化,并为双方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更多投资机会,从而促进中欧经贸关系迈向更高水平的新阶段。
中国对外开放永不止步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如期完成引起多方关注。
据法新社报道,欧盟方面表示,中欧投资协定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将给予欧盟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空前机会”。英国广播公司用“历史性”和“期待已久”两个词形容中欧投资协定,认为协定将使欧洲企业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法新社称,协定将促进中欧这世界两大经济体的关系。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表示,欧盟与中国完成投资协定谈判,表明欧盟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远见。欧盟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与中国的合作是通过更高水平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一种贡献。
有报告预测,因疫情影响,2020年世界贸易量将收缩近15%。与之相对,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总量却逆势增长约2.6%,中国再次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逆势上升,近来已连续3个月每月开行超过千列。
“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动力最足的火车头。”刘向东说,“中国正在致力于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达成将有助于中欧贸易和投资的逆势增长,提升中欧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在各自对外经济中的比重,有力地发挥稳外贸稳外资的支撑作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认为,中国与欧盟完成投资协定谈判是一次有益尝试,可以为中国与其他更多国家的经贸谈判提供借鉴。“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子越迈越大,将更多地参与高标准贸易与投资规则的制定,同时将积极考虑其他贸易伙伴的诉求,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全球化健康持续发展。”崔凡说。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新闻资讯